
唱歌要共鳴,但不是靠胸口或鼻子震動?真正的共鳴其實在這裡!
唱歌系列
2025/05/02你也曾經被說「唱歌沒共鳴」嗎?很多人聽到這句話,開始拼命想要感受到胸腔震動、鼻腔震動,甚至練習「共鳴轉換」,但這些說法真的正確嗎?今天這篇文章,讓我們用最簡單的方式,從人體機制出發,一起破解「共鳴」的迷思。
什麼是共鳴?
共鳴,就是可以讓頻道被放大的空間。
以人體來說,聲音的產生,是從呼吸開始。吸氣後,吐氣的氣流會通過聲帶,讓聲帶拍打產生頻率。而聲帶之後會碰到的第一個空間就是『咽腔』,所以人體的共鳴空間就是咽腔。
當然胸腔、鼻腔也都是空間,但這些空間是共振,想像花蓮地震,在台中也能感覺到震動,同樣的道理,聲帶震動,在咽腔共鳴,但震動透過身體傳遞,所以胸腔、鼻腔也會共振。
注意:『共振』是發聲的「結果」,不是你可以主動控制的「技巧」!
為什麼會感覺到震動?
我們一起做個實驗:
-
把一隻手放在胸口、一隻手放在鼻子上,發出一個低音的「ma」
-
接著發出一個高音的「ma」
你會發現:
-
低音時,胸口震動多
-
高音時,鼻子震動多
這是因為不同頻率的聲音,會在不同大小的空間產生共鳴:
-
低頻聲音 喜歡在比較大的空間(如胸腔)共振
-
高頻聲音 喜歡在比較小的空間(如鼻腔、頭部內的鼻竇)共振
這些震動,是自然產生的結果,而不是「聲音對了才有震動」。請千萬不要「倒因為果」,以為「有震動才是對的聲音」。
人體唯一可調整的共鳴空間是「胭腔」
我們的聲音會依序經過:
-
聲帶產生頻率
-
進入「胭腔」產生共鳴
-
經過嘴唇、舌頭、下巴等構音器官,成為我們聽到的聲音
其中,「胭腔」是唯一可以透過肌肉主動調整的共鳴空間。
胭腔分為:
-
鼻胭(nasopharynx)
-
口胭(oropharynx)
-
喉胭(laryngopharynx)
這個空間的形狀會受到「舌頭、喉頭、軟腭」的影響,這些器官的調整會改變胭腔的大小、寬窄,也就會直接影響聲音的音色表現。
共鳴不是位置,而是「音色調整」的結果
你可能會說:「我可以唱出比較偏胸腔的聲音,也可以唱出偏鼻腔的音色,那不是我控制的嗎?」其實,你控制的不是震動位置,而是胭腔的形狀。
例如:
-
想要強化低頻,可以讓胭腔空間變大:喉頭下降、舌頭後退
-
想要強化高頻,可以讓空間變小:舌根抬高、收窄胭腔
這樣的調整,會讓聲音聽起來:
-
更厚、更寬(偏低頻)
-
更尖、更亮(偏高頻)
所以所謂的「胸腔共鳴」、「鼻腔共鳴」,其實講的是某一種音色表現,而這些音色來自於你胭腔的調整。
最常見的問題:因為高音與咬字而壓縮了胭腔空間
在實際教學中,我發現很多學員在唱高音或特定咬字時,會不自覺:
-
喉頭上抬、舌根緊繃
-
某些字(如ㄣ、ㄥ)會讓口腔橫向收縮
這些動作會讓胭腔空間變小,聲音自然就會「卡」、「扁」、「緊」,甚至影響高音延展。
練習推薦:穩定胭腔空間的發聲練習
請嘟起嘴唇,發出一個「嗚」的音:
-
嘴唇輕鬆,不要夾緊
-
可搭配「喝珍奶」吸氣動作
-
試著唱出音階:例如 1-3-5-3-1
這個練習可以幫助你穩定胭腔空間、放鬆喉頭與臉部肌肉。
當你感覺聲音變緊、變扁時,不妨回來做這個練習,找回聲音的彈性與立體感。
結語:搞懂共鳴,唱得更自在!
共鳴不等於震動位置,而是音色與聲波共振的結果。
真正可以練習與調整的,是你的胭腔形狀。理解這個概念,就能更清楚如何改善音色、提升聲音品質!
還有什麼唱歌的關鍵字讓你一頭霧水?歡迎到首頁下拉到底訂閱免費電子報(每個月精選1-2封)獲得更多聲音教學與隱藏版優惠資訊喔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