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唱歌需要練肺活量嗎?
唱歌系列
2025/08/19跑步能讓你唱得更好嗎?
許多人以為只要透過跑步、游泳等運動來「增加肺活量」,就能解決唱歌氣不夠、尾音不穩的問題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如果肺活量決定唱歌表現,那馬拉松選手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唱成「鐵肺歌手」呢?事實並非如此。
什麼是肺活量?
在討論之前,我們先來釐清「肺活量」的定義。
-
肺部總容量:當你吸到最飽、吐到不能再吐時,肺部的總氣量。
-
肺活量:指的是吸氣與吐氣能交換的容量(不含殘留在肺裡保命的空氣)。
平均數據大約是: -
成年男性:3,500–4,000 毫升
-
成年女性:2,500–3,500 毫升
值得注意的是,連我們熟悉的「鐵肺歌后」鄧紫棋,檢測出來的肺活量也只是一般女性的平均,甚至接近低標。但這並沒有阻礙她的演唱表現。這正好說明了:唱歌好不好,不完全取決於肺活量。
唱歌時氣不夠,真正的原因是什麼?
多數人在唱歌時會遇到兩大困擾:
-
氣不夠用
-
尾音不穩定
這些問題其實與「肺活量大小」關聯不大,更常見的原因是:
-
沒有規劃好換氣點
-
沒有預留換氣空間
-
呼吸彈性不足
解方一:先設計換氣點
即使是專業歌手,也不會一口氣唱完整首歌。正確的方法是:
-
找出適合換氣的位置
-
提前規劃、留有空間
這樣能讓你的氣息在段落之間更穩定,尾音自然就不容易崩壞。
解方二:透過動作改善呼吸品質
試試「舉手呼吸法」:
-
吸氣時,將雙手手心朝上舉到與肩同高
-
保持手指放鬆,唱完一句再放下
-
下一次換氣時,再舉起手臂
這個動作能帶動胸廓周邊的輔助肌群(如前鋸肌),幫助你吸得更深、呼吸更穩定。很多人實際操作後,都發現氣息變順暢,尾音更穩。
總結:別再迷信肺活量,專注在呼吸品質
對於健康的人來說,唱歌並不需要刻意去訓練肺活量。比起「吸多少氣」,更重要的是:
-
規劃好換氣點
-
建立穩定又有彈性的呼吸
-
搭配聲帶、共鳴、咬字等歌唱機能
適度運動當然仍然有助於唱歌,因為它能提升身體覺察、增進呼吸彈性。但真正影響你歌聲的,不只是肺活量的大小而已,呼吸的彈性度與品質更加值得你的關注與練習!
✅ 想要改善「氣不夠」、「尾音不穩」的困擾嗎?
歡迎點擊延伸閱讀 👉 學會氣息分配,看這支影片就夠!
✅ 歡迎訂閱免費電子報,第一手接收聲音小知識&開課優惠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