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共鳴練錯越唱越糟?破解「胸腔、鼻腔、頭腔共鳴」的迷思
唱歌系列
2025/09/30在學唱歌的過程中,你是否也聽過「找到胸腔共鳴」「頭腔共鳴」這些說法?很多人以為只要練對共鳴,聲音就會更好聽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今天就帶你一次搞懂什麼才是真正的「共鳴」,避免陷入錯誤練習。
共鳴是什麼?
聲音的產生過程很簡單:
- 呼吸 → 吸氣、吐氣帶動氣流
- 聲帶震動 → 聲帶拍打產生聲波
- 共鳴 → 聲波進入咽腔,被放大修飾
- 構音器官 → 唇齒舌下巴塑造歌詞
所謂共鳴,就是聲波進入空間後被放大與增強。就像吉他的音箱會讓弦聲更響亮,而人體真正的共鳴空間就是 咽腔。
咽腔才是主要共鳴空間
咽腔位於軟顎與小舌後方,既是食物吞嚥的通道,也是聲音的共鳴室。它能隨時伸展、收縮,因此影響聲音的音色。
- 咽腔放鬆暢通:聲音完整傳遞,音色豐富有磁性
- 咽腔緊縮狹窄:聲音單薄尖銳,甚至沙啞
所以,真正影響聲音好不好聽的,不是「胸腔震不震」,而是咽腔是否暢通。
胸腔、頭腔、鼻腔共鳴?
常見的「胸腔共鳴」「鼻腔共鳴」「頭腔共鳴」大多是誤解。
- 胸腔:氣流無法回流到胸腔,胸口震動只是「共振」,不是共鳴。
- 頭腔:頭腔內有名為「竇」的空間,能產生「共振」
- 鼻腔:負責鼻腔音(ㄢ、ㄣ、ㄤ、ㄥ)時有共鳴,不是主要空間。
👉 所以你感覺到的震動,其實都是「共振」,不能作為練聲依據。
如何真正改善音色?
- 提升聲帶彈性 → 確保音高轉換順暢
- 保持咽腔暢通 → 訓練咽部肌肉的穩定
- 正確呼吸支持 → 穩定氣息,聲音持久有力
結語:共鳴要練,但方向要對
真正的共鳴訓練,不是追求「哪裡震動」,而是專注於 咽腔空間的開放與穩定。當你理解了人體的發聲機制,就能避免被錯誤的迷思誤導,唱得越來越吃力卻沒進步。
訂閱電子報接收更多聲音小知識、開課優惠資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