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一直練唱歌還是沒變好聽?聲音教練揭開三個練唱迷思!

唱歌系列

2025/10/23

你是不是也曾這樣懷疑過:「我練這麼久,為什麼歌聲還是沒進步?」。或者你唱的還可以,但總感覺距離「好聽」還差了那麼一點感覺。這篇文章帶你看見許多人在學唱歌時常見的三個「卡關陷阱」,幫你重新找回進步的關鍵。

 

1. 以為需要進階技巧,其實基本功還沒打穩

許多學員認為唱不好,是因為缺乏「高階歌唱技巧」,像是抖音、轉音、混聲、咽音……但事實上,所有的技巧都源自於兩個核心:音高控制與音色調整

所謂的抖音、滑音,其實是聲帶彈性氣息穩定配合的成果;音色的變化,則與咽腔空間呼吸支持息息相關。換句話說,如果你的呼吸不穩、聲帶協調度不足,所謂的進階技巧也無法硬學起來。

就像打電玩,基本功沒練夠,經驗值累積不足,放不了大招。唱歌最該練的,是讓身體這座樂器順暢運作:穩定氣息、靈活聲帶、開放共鳴。

 

2. 以為「感情」能救一切,其實是技術沒跟上

很多人覺得別人唱得好聽,是因為「很有感情」,於是拼命投入情緒,卻發現越唱越亂。

這時可以用「金字塔學習理論」來理解唱歌:

  • 第一層:音樂性 → 音準、節奏正確

  • 第二層:技術性 → 發聲流暢、氣息穩定

  • 第三層:藝術性 → 傳遞情感與詮釋歌曲

如果底層技術不穩,情感投入再多,可能也只是造成走音、節奏亂掉。就像彈鋼琴,曲子都彈不順,怎麼可能彈出感情?

試著錄下自己「投入感情」唱歌的版本,再用第三者角度聽聽看——聲音是否更好聽?還是更亂、更緊?這是最直接的自我回饋方式。

 

3. 太想表現自己,反而忘了「為音樂服務」

有些人對演唱的設計非常講究:哪裡要抖音、哪裡要氣聲、哪裡要飆高音……但唱歌如果過度「設計」,就像開車時盯著複雜的地圖看,結果錯過了前方的路。

真正打動人心的演唱,並不是技巧堆砌,而是讓聲音融入音樂
當你能感受伴奏裡的氛圍——主歌的空靈、鼓進來後的張力——再根據整體情緒調整音量、音色與情緒,那時候你的聲音才會自然動人。唱歌是讓聲音成為音樂的一部分

 

結語:別再找捷徑,讓身體成為最好的樂器

唱歌進步沒有神奇公式,它是一段「讓身體變得協調」的過程。
你要做的不是學更多技巧,而是回到核心:穩定氣息、彈性聲帶、開發共鳴、放鬆咬字,最後才能真誠表達。

當技術穩定、音樂自然,情感就會被真實傳遞。
現在就從練好基本功開始,讓你的歌聲越來越自由、越來越動人。